Hi 我是 Vicky~
這期,來聊聊美國知名創投 a16z 的早期開創歷程,他們如何借鏡好萊塢的超級經紀模式來發展創投?
以及,為何本來是主流媒體寵兒的 a16z,開始決定自建曝光渠道,而成效又如何?
喜歡這期的內容,也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 Vicky's newsletter,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靠 VC 來獲利的媒體 a16z:早期開創歷程、自建曝光渠道
先前,科技媒體《The Verge》報導談到這家在 2009 年成立的 a16z,他們過往的成功策略,在高利率的時代下,會否面臨困境?
這也讓我蠻好奇,a16z 早期如何開創出屬於他們的一條路。
與眾多老牌創投業者相比,像是 1972 年成立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凱鵬華盈(KPCB),1983 年成立的 Accel Partner 等相比,目前成立 14 年的 a16z 算是相對年輕。
對 a16z 印象深刻有幾個原因,除了投資不少知名公司像是,Asana、Skype、Facebook、Twitter、Airbnb、Github 和 Stripe 等,也催生出不少獨角獸。
再者,就是公司的命名,分別取了兩位共同創辦人的姓 Andreessen Horowitz,而 A-Z 中間隔了 16 個字母,因此得名。
前 a16z 分析師 Benedict Evans 曾給出一段評論:「a16z 是一間靠著 VC 來獲利的媒體公司。(a media company that monetizes through VC.)」
以下,會聚焦在幾個面向上:
a16z 早期如何借鏡好萊塢經紀模式,開闢新道路
為何 a16z 和主流媒體疏離,開始自建曝光渠道
私心想推薦的 a16z 關鍵人物:Chris Dixon
a16z 早期開創歷程:借鏡好萊塢的超級經紀模式
《The Verge》報導提到在創投中,有兩種賺錢的方法:
尋找和投資有前途的企業、幫助它們成長
找到一家企業,炒作你的投資,讓它的估值膨脹,接著進一步拋售
不過,報導解釋不管公司是否成功,在出售股票前、提高估值,可能會賺錢,即使企業本身無法長期生存。炒作一家新創公司並不是 VC 可以單獨完成的。它需要媒體。
2009 年,Marc Andreessen、Ben Horowitz 創立了 a16z 。18 個月裡,籌了近 10 億美元,而且也讓他們聲名大噪,儘管他們以前從未從事過創投業。
a16z 能夠在短時間內,在美國創投業繳交還不錯的成績單,甚至佔有一席之地,不可忽略的是他們借鏡了好萊塢頂尖的經紀模式,並以「透過人才經紀來顛覆創投業」為目標。
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一切得倒回他們在創業時期遇到的關鍵人物:創新藝人經紀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CAA)共同創辦人 Michael Ovitz,aka 好萊塢超級經紀人。
Andreessen 先是創了 Netscape,後來找來 Horowitz 擔任產品經理。接著,兩人成立軟體公司 Opsware,而 Ovitz 從 2000 年就開始擔任這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直到 2007 年以 16 億美元由惠普收購。
CAA 花不到 15 年的時間,成為了好萊塢 90% 的頂尖明星的經紀人。過往好萊塢經紀行業,經紀公司基本上多是以被動提供報價、從中抽取 10% 的方式來獲利。
根據 Ovitz 的說法,CAA 能成功改寫這行業,可以濃縮為兩個關鍵:
化被動為主動,投資客戶的職涯:Ovitz 認為,「如果打算通過抽取某人收入的 10% 來謀生,那就應該確保將其收入最大化」。確實,CAA 不把自己定位在單純的媒合角色,也會提供客戶培養專業能力等,來進一步達成收入最大化的目標。
壟斷一線人才,為客戶創造工作:CAA 基本上壟斷好萊塢的一線人才,簽下最好的導演、演員等,這不僅奠定了他們在這行的影響力、議價能力外,他更能一條龍地將劇組打包再一起。
這也呼應 a16z 在開始經營的初期設下了「一切都跟人才有關」(It’s all about the talent.)的座右銘。不論是經紀公司,或是創投業,確實都是一門找對人上車、提高新創成功機率的生意。
如何讓客戶有更好發展?如何讓客戶和 a16z 都從中受益?以上的思考,都是 a16z 花更多心力在營運、投後服務的關鍵。這也是他們主打和其他傳統創投業者最大不同之處。
根據 a16z 官網的團隊數據,目前有 417 人,有超過 70% 的成員從事投後服務,像是提供諮詢、人才招募、人員管理、行銷等,幫助創業公司快速成長、擴張。
a16z 從主流媒體寵兒到自建曝光渠道
如同 Horowitz 所說,「記住目標很難,但記住一個故事很容易。每家公司應該有個偉大的故事,因為它可以激勵員工,並有助於向外界解釋公司。」
a16z 了解要說個吸睛又吸金的故事,不僅需要借助媒體的力量,也要有個懂得塑造人設、讓人對故事印象深刻的關鍵人物,這個人正是 Margit Wennmachers 。
能被 a16z 兩位共同創辦人欽點,甚至讓 CNN 評價為「The real queen of Silicon Valley」的 Wennmachers 來頭不小。
在 2010 年以正式合夥人加入 a16z 前,她和 Caryn Marooney 共同創立的公關公司 Outcast,服務客戶有 Yahoo、Facebook和 Amazon 等公司外,也有她的現任老闆 Ben Horowitz 和 Marc Andreessen 。
最終,Outcast 在 2005 年以 1-1.3 千萬美元賣給英國公關巨頭 Next Fifteen。
在 a16z 成立前,大多數創投公司都認為沒有媒體是好的媒體。但身為行銷和公關策略專家的 Wennmachers 加入 a16z 後,她開始將兩位共同創辦人推上媒體、分享他們投資背後的想法。這也帶動其他創投業者想要模仿的風潮。
Wennmachers 接受 《Wired》專訪表示,溝通取決於一個選擇:一個人玩進攻或防守。當然,防守是賭注。必須這樣做。但通常,在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是塑造這些想法,創造它們。接著進攻。
甚至,Wennmachers 也鼓勵 Andreessen 在《華爾街日報》中寫專欄文章,像是最有名的文章《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就出自於此。
但為什麼到了近年來,a16z 開始疏遠主流媒體、自建媒體渠道,也陸續投資了不少非主流媒體,像是 Clubhouse、Substack 和 Elon Musk 的 Twitter 2.0 ?
這一切都得倒回 2015 年的矽谷「惡血」事件:Theranos 詐騙案。
雖然 a16z 不是 Theranos 的投資方,但 Andreessen 蠻力捧 Theranos,並暗示 Theranos 創辦人 Elizabeth Holmes 有機會成為下一位 Steve Jobs。直到後來 Theranos 詐騙案被揭露後,主流媒體對於創投、新創的立場有了些轉變:從過去的力捧,到當時的質疑、批評。
與其修補彼此的信任關係,不如自建渠道。
建立自媒體:身為 Twitter、Facebook 的投資方,也深知社群媒體對品牌的重要性。不論是 Andreessen 或是 Horowitz 在 Twitter 的粉絲數都分別超過 120 萬、63 萬。
另外,負責 web3 的 a16z 合夥人 Chris Dixon 也有 88 萬人。Andreessen 也在 Substack 上開設電子報。自建媒體網站 Future:2021 年 6 月,a16z 推出了科技媒體網站《Future》。領域橫跨 WEB3、加密貨幣、生物學、遊戲和社群媒體,也有文章、影音、Podcast 等多種內容形式。
不僅有 a16z 的內部作者外,更找來產業專家、潛力新星等外部撰稿人。這幾乎展現他們插旗傳統主流媒體領域的野心。
但《Future》大概只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傳出永久關閉的消息。隨著大部分的編輯離開後,網站上的內容、電子報也開始出現停擺,文章最後更新時間停在 2022 年 10 月。(有興趣的讀者,很推薦可以逛逛 Future,裡面的內容都蠻扎實。)
關鍵人物密度高
a16z 的關鍵人物,除了有共同創辦人 Andreessen、 Horowitz 和 Wennmachers 之外。另位,負責 Web3 領域的 a16z 合夥人 Chris Dixon,是我私心蠻想介紹的人。
在上週寫 Google I/O 電子報時,看了些資料、逛到 Dixon 的部落格,連續看了好幾篇他對於職涯發展、產業觀察後,覺得寫得也太好看了吧。
其中,《If You Aren’t Getting Rejected on a Daily Basis, Your Goals Aren’t Ambitious Enough》這篇直接打中我心。雖然標題乍聽很雞湯,但蠻喜歡的點是,沒想過被拒絕的正面意義,還可以這樣解讀。
他談他自己在沒有創投相關經驗下,面試了上百間的創投、新創和科技公司,不論高低職位他都去試,但不斷被拒絕。
他發現,面試官不是真的拒絕他或他所擁有的潛力,而是他有點特別的履歷:工程師、哲學和數理邏輯學位、small bootstrapped startups(Bootstrap,代表不募資、用自己的錢做別人生意的意思)。總之,不斷嘗試後,他最終拿到了 BVP 的 offer。
過去,他曾創了兩家新創分別是網路安全公司 SiteAdvisor(2006 年被 McAfee 收購)、推薦系統 Hunch (2011 年被 eBay 收購)。現在他也是專注在種子輪階段 VC 的 Founder Collective 共同創辦人。
Dixon 之所以特別值得一提,除了以上的私心原因外,他在 2012 年加入 a16z 後,也陸續參與了 Coinbase、Uniswap、Avalanche、 Dapper Labs 等投資。
在 2013 年,Dixon 完成了 Coinbase 的 2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到了 2021 年 4 月 Coinbase 上市,這筆投資帶來了巨額回報。他也在 2022 年拿下《Forbes》年度頂級風險投資者「Midas List」榜首。(今年則是第 25 名)
結語
《The Verge》報導的結論幾乎呼應它的標題〈Andreessen Horowitz saw the future — but did the future leave it behind?〉。
它認為過去 a16z 能夠取得不錯成績的關鍵,在於成功的公關、媒體策略和低利率的紅利。但隨著Fed 升息等大環境與過往不相同的情況下,a16z 能繼續締造輝煌嗎?作者持懷疑立場。
不過,這樣的論點似乎太簡化過往 a16z 的成功都限縮在行銷、公關等服務,或是時代紅利上。反而,忽略了 a16z 對於新創在成長策略和擴張的早期投資。
以及,不論在參與了 Facebook、Airbnb、Github 等投資,或是早期投資 Coinbase 等,都顯示 a16z 對於趨勢的敏銳與前瞻。
此外,a16z 幾乎可說是人才聚合器,能夠找來業界頂尖人才外,也可以吸引具備市場潛力的公司。這些也都是 a16z 成功的重要因素。
BetweenGos《 優勢思維線上課 》以蓋洛普測驗作為工具,透過專業教練設計的系統化課程與精準提問,帶你了解天賦,重新定位,發掘職涯其他可能性,因更加認識自我而感到自信、自由。
即日起至 5/31 以前,購買《優勢思維》線上課程,輸入折扣碼「vicky4280」,還能再享有 700 元優惠。線上課程再含蓋洛普 Top 5 測驗(市價約 $658),課程原價 $5600。點擊了解更多課程詳細資訊。
喜歡那段 Chris Dixon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