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icky。
最近的讀物是集結賈伯斯演講、採訪和電子郵件等內容輯錄成的《Make Something Wonderful》。也讓我對賈伯斯如何看待科技、成立皮克斯的故事有滿滿的好奇。
這週的內容超豐富(自己說),也很長,有滿滿的三則。雖然蘋果目前還未有參與生成式 AI 的消息,不過從賈伯斯過去的思考中,也有了一些對當前 AI 的新想法。
「Bicycle of the Mind」是賈伯斯過去在採訪中,提出的電腦之於人類的概念。而當前 AI 對人類而言,也會是 Bicycle of the Mind 嗎?
「Humane:集結前蘋果員工的神祕新創」共同創辦人 Imran Chaudhri 在 TED 上展示旗下 AI 可投影穿戴設備,也揭開了這家神秘新創的面紗。
「皮克斯:結合科技和藝術的早期創業故事」賈伯斯認為完美結合科技與藝術的除了麥金塔,另個則是皮克斯。在他最失意的十年裡,也為電腦動畫寫下輝煌的一頁。
希望你會喜歡這期的內容,也歡迎邀請朋友一起訂閱 Vicky's newsletter,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Bicycle of the Mind
「Bicycle of the Mind」 是 1990 年代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提出的概念。
當他 12 歲時,在《 Scientific American》讀到了一篇探討不同物種在運動效率上的排名。出現在第一名是禿鷹,而人類的排名大概在整份名單的中後段。
但有趣的是,如果把騎自行車的人類也加進來的話,會擠掉禿鷹、成為第一。
賈伯斯表示,電腦之於人類就像是 Bicycle of the Mind。人類打造電腦、自行車等工具的人,運用這類工具可以讓人擴大(Amplify)我們所擁有的能力、更有效率地生活。
當人們善用自行車的移動工具,可以提高移動效率。那麼電腦對人們來說,則是種如同心靈/大腦等般的自行車,能做到的事比過去更多、更快、更精準。像是,查找資料變得更快速、創造新事物變得更容易等。
iPhone 的出現開啟了智慧型手機時代,有了另一波的典範轉移。
Ben Thompson 談了一段有趣的見解,
電腦不再是目的地,而是我們隨身攜帶的東西,能隨時打開地圖、找出餐廳推薦。換句話說,手機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我們用電腦多了,而是因為電腦在我們身邊的地方多了。
對多數人而言,電腦、手機是種工具,也成為了能夠完成某些欲望/渴望的方法。打開電腦輸入指令,就能寫出程式、小說或文章,甚至是創作音樂(創作的欲望)。又或者,打開手機進入社群,就能和親朋好友、陌生人建立連結(連結的欲望)。
放回當前的趨勢中,如果說「AI 是 iPhone 時刻」,當電腦和手機不是目的地了,誰才是目的地? AI 還會是種 Bicycle of the Mind 嗎?或是得替換成超越 Mind 的事物?但有什麼比 Mind 更加複雜且難懂嗎?
Humane:集結前蘋果員工的神祕新創
近期,TED 除了有 OpenAI 共同創辦人 Greg Brockman 分享 ChatGPT 還能多強大等之外。另場,由新創 Humane 共同創辦人 Imran Chaudhri 展示 AI 可投影穿戴設備,還蠻科幻的。
他透過投影的方式結合使用語音、手勢進行輸入,並可以通過將訊息投射到附近的物體上,來顯示訊息。並做了幾個有趣的示範:
● 接通電話:他接通妻子的來電,通話訊息以綠色圖像投影在他的手上。
● 直接翻譯:將他的聲音翻譯成法語,使用 AI 來保留他的相同語調。
當寫完 Bicycle of the Mind 後,重新思考了 Humane 所做的產品,會不會就已經回答了「當電腦和手機不是目的地了,誰才是目的地」的問題。只需要語音、手勢的設備將成為目的地。也呼應著 Chaudhri 曾以《The post-smartphone era and how AI will change everything》為題的演講。
2018 年成立的 Humane 一直都蠻神祕的。官網幾乎沒有關於相關產品的進一步消息。直到 TED 這場演講,才有機會讓外界知道這家新創旗下所開發的產品。
不過,有趣的是從 Humane 的成立背景,再到拿的資金都有不小來頭,也讓人好奇他們到底是在做什麼的。
2020年,Humane 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交了一份關於可穿戴設備的申請,而這項設備是使用「雷射投影系統」。和在 TED 當中所看到的是相當類似。
Humane 的兩位共同創辦人 Imran Chaudhri、Bethany Bongiorno 是夫妻檔,也曾是 Apple 的高階主管,分別為前 Apple 人機介面團隊的設計總監、前 Apple 軟體工程總監。
除了共同創辦人來自 Apple 外,他們還挖角了數十名負責iPhone 觸碰鍵盤、iCloud、Apple Pay 等服務基礎設施的前 Apple 員工。
Humane 是少數由 Apple 前員工成立的新創。上個成功出場的是「iPod 之父」Tony Fadell 的 Nest,後來賣給 Google。
當我在推特上寫道,「 Humane 有可能成為下個 Nest 嗎?」他們的 Head of Talent Engagement José Benitez Cong 表示,「他們會到達那裡」。
Humane 已經籌了 2.3 億美元,其中包括在 2023 年 3 月份宣布的 1 億美元 C 輪融資。在這輪融資中,投資者有 Kindred Ventures、SK Networks、LG Technology Ventures、Microsoft、Tiger Global、Qualcomm Ventures 和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等。
Humane 表示,它正在與 SK Networks 和 Microsoft 合作,將他們自家的軟體平台和服務推向市場。也和 OpenAI 合作,將其技術整合到旗下產品中。他們也將在今年春天揭露更多關於產品的細節。
皮克斯:結合科技和藝術的早期創業故事
集結賈伯斯演講、採訪和電子郵件等內容輯錄成的《Make Something Wonderful》。
這本書時間橫跨賈伯斯人生的三個時期,創立蘋果、離開蘋果在皮克斯(Pixar) 和 NeXT 的時光,以及重新回歸蘋果。
在 1985-1996 這個時期,是賈伯斯人生最失意,卻也最具創造性的十年。
1985 年,他被趕出蘋果後,和麥金塔(Macintosh)的幾名成員,一起創辦了電腦公司 NeXT。在同個時間點,他投了 1000 萬給一家小型的電腦圖像公司皮克斯。
其中,有封 1996 年 Jobs 給皮克斯員工的郵件寫道,「《玩具總動員》票房突破1.5億美元,而且僅在 13 天內即突破 1 億美元。」(美國締造了 1.92 億美元的票房)
這也讓我對皮克斯的成立故事有著滿滿的興趣。
一來,好難想像在 2、30 年前,在結合科技和藝術下,皮克斯催生出第一部由電腦動畫製作的長片《玩具總動員》,而且取得如此高票房。(跟現在的 AIGC 時代下,有某種不謀而合之處)
二來是,看過皮克斯出品不少動畫的我,對他們的發展歷程不是這麼清楚。讀了不少資料,也覺得蠻有趣的。
以下會先介紹皮克斯的前世今生、靈魂人物賈伯斯,以及讓他們扭轉破產局面的關鍵動畫。最後,也從皮克斯的發展歷程思考 AIGC 對內容領域的改變會是什麼。
賈伯斯加入前的皮克斯:盧卡斯影業
皮克斯的前身是盧卡斯影業(Lucasfilm)。
時間倒回 1979 年,電影製作人 George Lucas 從紐約理工學院找來了 Ed Catmull 帶領盧卡斯電影動畫公司的電腦工作室。
1983 年,身為皮克斯靈魂人物之一的動畫師 John Lasseter 在這年底以「介面設計師」的身分,加入了工作室。甚至,他被譽為「當代 Walt Disney」。
不論是皮克斯片頭的《頑皮跳跳燈》(Luxo),或是《玩具總動員》《蟲蟲危機》《汽車總動員》等都出自 Lasseter 之手。
到了 1985 年,Lucas 正在打離婚官司、希望出售工作室。
賈伯斯離開了蘋果,基於對於電腦繪圖的喜愛、相信科技和藝術結合能打造偉大事物的他,決定以 1000 萬美元一半用於收購團隊、另半則用在新計畫的啟動資金上。
賈伯斯成為皮克斯的最大股東,擁有 70% 的股份。隨之而來也面臨了一個問題:皮克斯要如何賺錢?
他提到,皮克斯早期的商業策略:
找到支付帳單的方法
聽起來很簡單,卻也讓他們摸索了很久才找到屬於皮克斯的 DNA 和生財之道。皮克斯的業務可分成三大板塊:硬體、軟體和動畫。主要業務著重在軟硬體上,當時的數位動畫業務在公司並不扮演要角。
在硬體上,他們想靠著賣出能產生高階視覺成像效果的皮克斯圖像電腦來獲利。
但一台要價 12.5 萬美元的電腦,主要客戶都是動畫業者、繪圖設計師。雖陸續皮克斯圖像電腦發現在醫療、情報領域中有市場,但需求依然有限。也曾試著壓低價格、推向大眾市場,但效果不彰。
在軟體方面,皮克斯則有可用於 3D 繪圖和影像處理的圖像渲染程式雷耶斯(Reyes),後來又建立了希望成為 3D 繪圖渲染標準的新語言和介面的 RenderMan。
但軟體業務也面臨了和硬體相似的問題:只專注在企業端和高階市場。要推向大眾市場,皮克斯團隊面臨得解決「介面易用性」「對使用者友善性」的難題。
不過在當時,皮克斯接到來自迪士尼的大單。他們為迪士尼開發了電腦動畫製作系統 CAPS。後來,迪士尼也陸續購入了數十台的皮克斯圖像電腦。
全心聚焦在動畫上:靈魂人物 Lasseter
雖有大客戶迪士尼,但仍難以止住皮克斯的虧損,硬體、軟體和動畫三項業務都在賠錢的狀況下,賈伯斯還是盡全力保護動畫部門。
不僅是他熱衷於科技和藝術的結合外,從中賈伯斯也得到了情感撫慰。從商業角度來看,皮克斯軟硬體的市場侷限性,讓他們難以打入大眾視野。
但動畫,是皮克斯最有可能走向大眾市場的業務。而且在當時用電腦製作動畫更是一項創舉,甚至沒有人想過電腦動畫製作的短片有機會拿走奧斯卡的獎項。
拿下1988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小錫兵》 ,即是 Lasseter 以電腦動畫製作的。
身為皮克斯靈魂人物之一的他,高中一畢業,就進入了由 Walt Disney 創辦的加州藝術學院。畢業後,也順利拿到夢寐以求的工作:迪士尼動畫設計師。
但進入迪士尼後,他卻無法實現理想,加上捲入辦公室政治後,遭到解雇。
隨後,他加入了工作室,成為皮克斯的早期員工。皮克斯先是從短片起家,之中為了開拓財源會接些廣告。
不論是每部皮克斯電影的片頭跳跳燈,或是《玩具總動員》等都是出自他的手。
甚至,連在他拿下奧斯卡獎項後,前東家迪士尼要找 Lasseter 回鍋。
不過,他對迪士尼電影主管說:「我去迪士尼可以當導演,但我留在皮克斯可以創造歷史。」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玩具總動員》讓皮克斯成功上市
打不贏,就合作吧!
沒辦法把 Lasseter 成功挖角進迪士尼,不如直接和皮克斯合作一部以「玩具為主題」的動畫長片。這部片正是後來大家熟悉的《玩具總動員》,並在全球締造 3.62 億美元的票房。
雙方在合作案一直難取得共識,延宕了數個月。當時,皮克斯甚至幾乎瀕臨破產,他們比迪士尼更需要這次的合作案。直到 1991 年簽下合作交易細節才談成。
但在製作、發行《玩具總動員》的過程中,充滿各式挑戰。迪士尼大改 Lasseter 的劇本,導致製作預算超支,最終編劇權又回到了皮克斯身上,才有後來大家所熟悉的劇本。
1995 年,《玩具總動員》上映後取得了空前的歡迎,卻也面臨了一個弔詭的問題:「《玩具總動員》究竟是誰的電影,皮克斯還是迪士尼?」
皮克斯是迪士尼的動畫包商,還是動畫製作方?雙方在合作角色上的模糊定位,讓當時不少媒體都聚焦在迪士尼身上,而忽略了皮克斯。
這讓賈伯斯不得不上媒體說明,把迪士尼定位為皮克斯電影的發行商。這也讓他決定要為皮克斯拿到更多與迪士尼談判的籌碼。
於是,在《玩具總動員》上映一週後,皮克斯決定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IPO)。不僅成為當年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成功上市也讓他們不必在依賴迪士尼的資金。
賈伯斯有了更多籌碼和迪士尼談判,「出一半的資金、要一半的利潤」。事實證明賈伯斯押對寶了,接下來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票房都超亮眼。從《蟲蟲危機》(1998)、《怪獸電力公司》(2001)、《海底總動員》(2003)。到《瓦力》(2008)等。
時間快轉到 2006 年,迪士尼收購了皮克斯,正式成為迪士尼的一部分。
結語
邊寫邊研究了皮克斯的歷史,雖然多是從賈伯斯的視角了解,但不論是從他的訪談或信件中,甚至是《賈伯斯傳》都能感受到他對於科技和藝術結合的信念與執著。
當年皮克斯開創了電腦動畫的新領域,幾乎沒有其他競爭者的情況下,在技術上成為先行者的皮克斯,也為自己創造了不少技術、內容等的優勢。
放回當前的 AIGC 浪潮中,也體現著「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從圖像、音樂,再到影像等內容形式上,有了 AI 工具出現製作變得更容易、競爭者變多的情況下,內容要如何脫穎而出?未來內容領域又會如何發展?
在過去的 20 年間,大眾依然可以看見由電腦繪圖製作的皮克斯動畫,或是堅持手繪的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電影等。或許,多元共存是個未來內容消費方向。隨著競爭變高、選擇變多,往下開展的想法是更加小眾、部落化的結果。
最後,蠻喜歡《Make Something Wonderful》的一段話「如果你不摔跤個幾次,永遠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You never achieve what you want without falling on your face a few times.)也貼切符合著賈伯斯在 1985-1996 年間的心境。
感謝好文分享,心靈的自行車與皮克斯的故事,有興趣或可再延伸閱讀皮克斯前財務長的好書「搶救皮克斯」,可以看到不同面向的賈伯斯(與拉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