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icky~
「妳怎麼可以這樣一直寫?」在一場活動認識的朋問。
好像只有在更早一點的電子報中提到,《Vicky’s newsletter》這是一份我從去年生日開啟的計畫,希望送給今年的自己一份禮物,前提是要堅持 52 週。(有人給自己的禮物是這麼累的嗎?)
不過,如何持續做一件事,這個問題也是我很想知道的。畢竟,偶爾還是會有想要偷懶一下的念頭。剛好今年過了一半,是個回顧和展望的時機,也在思考如何讓產出流程變得更順暢、更有效率等問題。
這期電子報主要會介紹 2 位我蠻佩服、喜歡的電子報作者。看了他們曾經在電子報、Podcast 中分享過的經營心得,之中也會穿插一些我寫了一小段時間的心得。
喜歡這期的內容,也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 Vicky's newsletter,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Ben Thompson 的經營心得
以科技領域最知名、長青的電子報作者,不外乎有寫了十年的 Ben Thompson。很喜歡他的思考和寫作方式,總會帶給我許多啟發。
最近,又重聽了他在《Acquired》的 Podcast 上,分享電子報《Stratechery》一路走來的心得與科技商業觀察。
對讀者的承諾:持續地高品質輸出
Thompson 分享,他做訂閱電子報這件事在賣的是「持續性的承諾」,反而不是在賣一篇文章或賣一集 Podcast。
這個承諾是讀者知道科技圈發生重大事件後的不久,就會得到 Thompson 的觀點。像是 Meta 推出 Threads、Apple 發布 Vision Pro 等,他幾乎當週的電子報就是討論這些事件。
這背後也隱含了定期交付的價值。不需要靠隨機發現、演算法推薦等方式,獲得有啟發或好內容,這些內容可以直接寄到訂戶信箱。
至於「持續性」,應該是所有創作者都會提到的關鍵。雖然他沒有特別提到如何做到,他說了幾個有趣的觀察:
任何人都能寫出很好的文章或製作一個非常讚的 Podcast。
能夠持續產出有趣內容是種非常特殊的能力,盡可能越早向人們展示這種能力,並提供讀者任何方式去關注或訂閱你。
寫完這段有了新的想法是:「持續帶來了信任」。能夠持續產出好文章的同時,也累積了讀者對於作者的信任,願意或期待收到信,因為這些內容曾給我一些意料之外的想法。
開始寫電子報後,也重新調整了過去把所有資料堆在一起,再找個空檔時間一口氣寫完。這方法做不久,也很消耗。後來,更喜歡將持續看成一種小習慣,像是在 FB 偶爾日更,更新一些零星想法。
如同,《設計你的小習慣》作者、行為科學家 BJ Fogg 所說,在這個高度競爭、凡事都要拚盡全力的年代裡,「我要你降低期待、降低標準」。從小處著手、循序漸進。
(對習慣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過去我寫的系列文章)
讓訂戶覺得「物超所值」、做 Podcast 比寫作容易
近年,Thompson 也調整了他的輸出類型。從過去 2 篇免費文章、5 篇付費文章和 1 個 Podcast。到現在,變成每週 3 篇文章、1 次科技圈大咖專訪(Mark Zuckerberg、Satya Nadella 和黃仁勳等都是座上賓)和 4 集 Podcast 。
Podcast 主要來自兩個節目,分別是 Sharp Tech 和 Dithering。前者是他和 Andrew Sharp 共同主持,討論科技如何運作、如何影響生活。一集免費、一集付費;後者是他和 John Gruber 共同主持,每週兩集付費 Podcast ,每集15分鐘。
他的結論是:「現在做的事比以前少、錄 Podcast 比寫作容易。」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這產量都高的驚人。但他提到《Stratechery》的訂戶也來到成長高原期。
如何讓讀者更容易接觸、消費這些資訊,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想這也是他為什麼要降低文章產量、提升 Podcast 集數的原因。以更多元的形式,讓內容變得更好傳遞、接觸到新讀者。或許,如何讓有趣的觀察或資料,但沒有用在電子報的內容有新去處,也是個做 Podcast 的想法。
按照 Thompson 的說法,「電子報的形式只是一種戰術,如何做到差異化、一致性才是策略。」除了讓訂戶覺得有持續性的承諾外,他差異化的方式也很有趣,就是不斷增加內容的訂閱方案,為訂戶帶來「物超所值」的感受。
以《Stratechery Plus》方案來說,有文章 Stratechery Update,以及 Podcast 節目,如:Stratechery Interviews、Sharp Tech、Sharp China、Dirheing 和 Greatest Of All Talk 等。單月 12 美元/一年 120 美元的價格,能獲取這麼多的內容,真的是還蠻划算的。
Packy McCormick 的經營甘苦談
《Not Boring》是我蠻喜歡的科技與商業分析電子報,每次收到至少看超過 5 次以上。
作者 Packy McCormick 在介紹頁面寫著,「如果 Ben Thompson 和 Bill Simmons(美國體育和流行文化評論家)有了孩子,就會長得像《Not Boring》。」
《Not Boring》有關於商業和科技主題的 deep dive;也有 Weekly Dose of Optimism 。談過的主題,主要聚焦在科技產業上,像是 OpenAI、Amazon、 Google 等。
目前經營三年、每週兩更,已經累計超過 20 萬名訂戶。一直想知道 Packy 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於是,找到了好幾篇他自己談、別人拆解他的商模資料等,整理出以下幾個蠻不錯的想法、行動建議。
選擇一條賽道,保持新穎有趣
一開始,《Not Boring》不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樣子,他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摸索,從中不斷尋找個人壟斷的競爭優勢(Find your “Personal Monopoly”)。
「個人壟斷」的概念是,由你來說合理的特定事物,可能會出現在幾個你熱衷主題的交集。直到後來更聚焦在「商業策略 + 流行文化」上,這也讓他獲得了更多回饋、吸引了新讀者。
如果可以回答這點,大概也能找到持續下去這件事的為什麼。
在開始《Vicky's Newsletter》之前,寫了 2-3 年的心理科普,對我來說,心理學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領域,不過開始工作後,距離心理學越來越遠,到後來覺得寫起來沒這麼有趣。(題材也沒這麼多可以寫)
剛好在這時間點,也想更進一步了解新創、商業策略等,在很少人會看的部落格寫了一段時間後,決定弄個電子報,好讓自己每週有固定產出,就這樣一路寫到了現在。
對保持新穎、有趣這件事,很有感,這對讀者和作者都很重要。每週最難的是想要寫什麼,因為這需要尋找兩者的交集。
一來希望盡可能地在每週的電子報內,帶給讀者比較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內容、不同想法。二來,也希望自己在寫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學習和啟發。
總之,目前寫下來也從中認識了不少半年前不會想過要寫的主題。像是 Airbnb、晶片、a16z、皮克斯等發展歷程,蠻有趣的。如果沒寫電子報,可能也不會知道這些故事。
人們很讚而且比他們表現出來得還要好奇
Packy 說他自己時常這樣覺得他發出電子報後,大家會開始嘲笑他寫的內容。但他後來發現情況完全相反。反而,透過這些內容和多年老友重新有了聯絡、新話題,也認識了新朋友。
看到這點,超有共鳴。在剛開始寫的時候,總會覺得啊,發出來好怕被罵,或是有哪裡寫得不夠清楚、不夠好的地方,到現在也還是會這樣覺得。不過這些擔心的事都沒有發生,反而有些意料之外的討論,是我沒想到的。衷心感謝如同天使般的讀者們。
也沒有想過開始寫的電子報後,會因此認識了很多厲害且有趣的人,從中發掘許多有趣的人事物。這種意想不到連結,或許就是種機遇(serendipity)。
保持一致性很難但很值得
這三年來,Packy 每年大概寫了超過 45 篇的長篇論文、字數都落在 5000-10000 字間。從他的編輯、弟弟 Dan 的視角來看,他對內容品質的要求很嚴格,可能花了整整一週寫的文,到要發布的前幾天又覺得太糟、決定改寫其他主題的內容。
Dan 分享,發布讓你自豪且人們願意分享的作品。他認為,品質是想要分享的主要動機,也是電子報訂戶的成長方式。做出公開承諾,貫徹執行下去。
結語
還沒寫滿一年,稱不上經營之道的小小心得:
如果電子報是本日記,那裡頭記錄下我理解的科技趨勢、新創動態,以及這些故事帶給我的想法和啟發。
寫到了第 47 期,可能只翻開日記本、紀錄下了數頁,希望未來能夠慢慢地、持續地寫下去,盡可能地了解那些我不是很懂但有興趣的領域。
日記本可能會有密密麻麻的故事、在不同頁卻相呼應的想法,如果這樣的內容剛好對你有幫助,那就更好了。
能夠讓 2000 多位讀者訂閱,內心有著滿滿的感謝,也覺得很幸運,衷心感謝看到這裡的你!
感謝這篇讓我重新思考對於電子報的意義。我還處於剛起步的階段,還在尋找自己的定位以及「個人壟斷」的主題。妳的文章讓我能夠有勇氣跟耐心繼續尋找😊 感謝🙏
向前輩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