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icky~
上週末,去了《2023 Generative AI 年會》聽完 14 場的分享,很值得、好讚,也喜提不少臉友。
這期,來聊聊在年會中聽到透過生成式 AI 工具談文字、藝術創作等領域的想法,也延伸討論創作的想像與本質。
有 1 就會有 2(?)希望週四可以順利產出對於 Amazing Talker 團隊、侯宜秀老師演講的想法。
喜歡這期的內容,也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 Vicky's newsletter,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有了生成式 AI 工具出現,關於這些工具會不會扼殺人類創意?身為人的創作又有哪些優勢?或者追問更本質的問題,人為何創作?
這些議題都一直有人討論,在年會中聽完尹相志、李慕約和李怡志的演講後,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人想創作的理由來自欲望
尹相志運用 ChatGPT 寫了「偵探小說(連載中)湧現:意識的觸覺(emergence)」。故事描述著搶先使用ChatGPT 7 的 7 間 AI 新創負責人,都陸續因為七宗罪的原因死亡。
像是,怠惰對應的是自動駕駛新創、貪婪對應的是智能投顧新創,以及暴食對應餐飲外送新創。(總之,雖然還沒看這個小說,但聽起來事還蠻有趣的。)
他先是問了一個關於創作的本質問題:「人為何要創作?」
他認為,這是因為人有想要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這件事也是人與 AI 不同之處。這點之前《曼報》在〈為什麼 AI 不會取代人類〉也提到了類似的想法。
因為人有想要整理的想法、想要表達特定的觀點,而這個「想要」成為了某種創作欲望的起點。雖然欲望是人與機器最大的差別,但當 AI 可以和人做得差不多好的時候,身為人的創作優勢在哪?
選擇基於品味、欲望、經驗和文化
這個問題在隔天李慕約的分享中,有了一點新想法。他認為,當 AI 更聰明、更有創意,只有人類可以做的事情:「選擇」。
每個人的選擇又來自於 3 個重要的元素:品味、人生經驗和欲望。以上元素都根據不同人有不同選擇。品味、欲望這蠻能理解的。
不過人生經驗這個元素,過去我還沒想過。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愛斯基摩人有 50 種雪的名字,這和他們的文化有關。對 AI 而言,只要是雪都可以,而只有人會在意這之間的不同。
這裡稍微岔題,當提到愛斯基摩人 50 種雪的名字,(但英文只會有一個單字對應雪),這通常會提到 B.L. Whorf 的假說。他認為,在不同語言在其結構中強調不同的事物,會對語言使用者在思考周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以上是語言決定論的範疇,主張語言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或對世界的看法。
不過,另一派「語言相對論」,他們認為不同語言區別不同的範疇,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強調的重點也會不太一樣。
在語言學家 Panos Athanasopoulos(2015)的一項實驗中,就發現具備雙語能力的人,在分別使用不同語言時,會特別強調該語言的所在意的事物。
德國人傾向會把「動作」和「動作的目標」都描述清楚;英國人則注重「動作」,雙語人士切換語言時,也都將這些細節給放了進去。
不同語言它背後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我想這也是在選擇時,默默影響人決策的關鍵元素之一。文化形塑了某種、特定時代的人生經驗,這些有都在影響著選擇。
偶然成為一種啟發
關於生成式 AI 工具出現,會否扼殺/削弱人類的創意這個命題一直存在討論。李怡志透過帶領校園 AI 工作坊、教學經驗來看,發現並不會扼殺創意。
反而,透過創造力的練習,像是在已知概念修改/加上事物(known concepts)、將兩種不同事物合併(combinational)等,讓非設計者能夠將腦中想像的畫面執行出來。
若把生成式藝術(Generative Art)的特性拆開來看,分別具有演算法(algotihm)、隨機性/不可預測性(randomness/unpredictable)、迭代性的(evolutional/ iterative)、不可控的(uncontrollable)、偶然性(serendipity)、 選擇(selection),以及策展(Curation)。
從中又可以再歸類成 4 種生成藝術的結果,李怡志把它稱為 4S of generative outcome。
下次見 see you next time:直接捨棄的作品
自我表達 self-expression:可以滿足腦中想法(ideation),但不見得大眾能夠接受的作品
偶然性 serendipity:可以同時滿足 prompt 的意思、腦中想法,以及被大眾接受,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驚喜 surprise:不在預先的想像裡,但它同時滿足 prompt 的意思,也讓大眾接受,並帶給用戶驚喜的感覺
有趣的是,李怡志在工作坊中發現,對於有設計經驗者來說,他們想要意料之外的想像(驚喜);對沒有設計經驗者,更在意偶然性、自我表達。
他的結論是,過去非設計師者有想法、在執行力上容易遇到困難,生成式工具的出現,幫助人克服「從不會到會」歷程中的挑戰。有設計背景者,則會因為使用生成藝術工具,而增強了他們的能力。
Serendipity 一直是我很喜歡的詞,無論是在創作的過程中,或是在人際關係、日常生活中等,它都是一個有趣且重要的角色。
前陣子,我也稍微寫了一些對於 AI 時代下的創作想法。當時提到了「故事的偶然力」概念,大概的想法是內容丟上社群網路中,可能吸引到同樣喜歡這樣題材的人、於是有了和不同人的強/弱連結和共同話題等。
我想創作的本質除了欲望之外,或許還有一些成分是期待與不同人的連結。